阅读历史 |

第695章 刘长式想办法(2 / 3)

加入书签

样,长兄为父,要照顾好这些弟弟们,让他们能更好的活着。 “恢弟,众人到齐之前,你莫要闲着...去北军那边操练吧。” 刘如意看向了刘长,严肃的说道:“我实在是担心恢的情况,二哥还在的时候,就多次劝他少吃多动,我已经失去了哥哥,不想再失去弟弟,你安排一下,让他好好锻炼一下...” 刘恢不敢反驳,急忙答应。 “还有你,长...你好酒的性格也该收敛些了,这一年的时日,我要你为二哥守孝,滴酒不沾。” 刘长略微迟疑,还是点点头。 看到弟弟们都听话,刘如意又呆愣了一会,然后自言自语的说道:“我一定会照顾好你们的....” “三哥...那我先去办正事了...你可以去拜见一下二嫂...” 刘如意点点头。 刘长从殿内离开,长叹了一声,吕禄站在不远处,询问道:“他们的情况都还好吗?” “还好...明明他才是最需要照顾的那一个....” 刘长摇着头,领着吕禄离开了这里。 郡守们倒是不必都去皇陵,只需要在皇宫里祭拜就好,因为祖庙是在皇宫的,而刘盈当然是要进庙的,刘盈能进庙,还是因为禅让的原因,刘长如今的成就,都能算在他的身上,毕竟没有他禅让,大汉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发展...而刘盈进了庙,又确定了庙号,正式为高宗,有群臣认为,不能以高宗,高字与太祖高皇帝的谥号有了冲突,需要避讳,而刘长却强行下令,并且有意削弱避讳,认为不必为尊者讳。 刘长是不喜欢避讳的,主要是他读书的时候,因为避讳的原因,一些内容是改来改去的,连封邦都不能说,要说封建,这让刘长非常不喜,本来就看不懂,还弄这么多的避讳,搞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做什么呢? 最终,刘盈的谥号也商定下,是采用了大儒毛亨的提议,为大汉孝仁皇帝。 其实这个仁字不是最好的谥号,每个谥号都带点含义,而仁字是代表着这个人很良善,对待他人很好,就是没什么贡献...拿不出政绩,只能说他为人很好,这在美谥里也很常见,例如武字,说这个人很有成就,可就是文治不足,治国不是很好,政策不善...最好的还是文字,基本上没有其他暗喻了,成就极大,方方面面都沾点边,挑不出什么过错,就是文了。 刘盈也就正式成为了大汉高宗孝仁皇帝,群臣提议,大汉以孝治天下,往后天子之谥,当以孝先。 这就成为了后来的一个惯例,大汉的皇帝谥号都固定带上了一个孝字。 刘长接见了诸多前来的郡守们。 主要是询问他们地方的情况,以及诸多政策的推进程度之类。 “陛下,赵国大臣甚是蛮横...他们的亭长以讨伐盗贼的名义,越界行事,还鞭打了我郡前往阻拦的亭长....我亲自上书,赵王却不曾将人交出来...请陛下为我做主!” 清河郡守严肃的坐在刘长面前,愤怒的说道。 上一位那个天天写奏表询问刘长无恙的郡守因为功劳而高升,去了夏国,如今的郡守叫徐留,是大汉宋子侯。 徐留悲愤的说道:“赵国如此作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,那矿场明明是两郡之间的,赵王却独自霸占,不肯让我们获利,我们的人跑到他们那边,就无法追击,而他们却可以越界做事,赵王还下令给我,让我派人去配合他们的人去抓捕逃跑的挖矿官奴! !实在无礼! 臣非赵王之臣,何以听从他的命令呢?赵相袁盎,欺人太甚,还打压我郡之商贾...” 刘长顿时皱起了眉头。 这件事还真的是有点难办。 “我知道了,这件事,我会派人去查清的。” “多谢陛下! ” 徐留再次行礼。 而徐留并不是唯一,刘长往后接见的几个郡守,也是或多或少的进行了弹劾,有的弹劾诸侯王,有的则是弹劾周边的郡,矛盾不只是在庙堂之中,甚至已经显化在了地方上,诸侯王和郡守之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,诸侯国最初是领着郡的,像燕国,麾下就有好几个郡,可是在如今,按着庙堂的命令,诸侯国下不再设郡,一律为县,这就使得国郡相同,诸侯王不再凌驾于郡守之上,你治下是县,我治下也是县,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呢? 庙堂为了制衡诸侯王,又加强了郡守的太多权力,这导致郡守在地方上变成了庞然大物,不同郡的矛盾也是公开化。 刘长接见这些郡守们,本来是为了推行医官和启蒙学的全面化,他也没有想到,地方上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局面。 夜里,刘长再次召见了赵王和梁王。 两人坐在他的左右,也不知道刘长为什么忽然将他们叫过来。 “三哥,五哥...我今日听到郡守们说了不少事,三哥,你麾下的官吏追捕逃奴,为什么能公然越界,还敢殴打他郡的官员??” 刘如意愤怒的说道:“是他们私下里开矿,不愿意与赵国合作,还派人鼓励那些挖矿的跑到他们那边去,我不派人去抓回来,难道就要容忍他们这种行为吗?长弟,你放心吧,我定然能为你看好这些奸贼! ” 刘如意说的趾高气扬,毕竟在他看来,他与刘长是一家人,这个天下是他们家的,而郡守是外人。 而在郡守看来,这些诸侯王才是大汉不安的因素,而他们是庙堂的人,他们才是自己人。 连宽厚的刘恢也是有些不高兴的说道:“这些郡守是愈发的过分了,他们居然不让我们的商贾逗留,还驱赶了梁国的商贾...我正要跟你说这件事呢!” 刘长沉默了许久,“我知道了,你们先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